
【澳洲华人网讯】洛克伍德十几岁常借宿,后被收留,生活改善但仍忧虑悉尼住房短缺,她也是越来越多的澳人(通常是在城市租房的年轻人)中的一员,他们自称为 「YIMBY」。
YIMBY是「Yes In My Backyard 」的缩写,由支持高密度住房(包括多层开发)的人组成,与邻避主义者(NIMBY)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洛克伍德的搭档西蒙是悉尼YIMBY分会创始人之一,分会2023年成立,他自2015年起就为提高住房密度奔走,因自身糟糕租房经历和社区反对住房开发而沮丧,更觉有义务为下一代建更好城市。
麦觉理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研究员希森表示,YIMBY运动在美国加州等科技发达地区发展快,在澳虽然很新且资金少但也已经崭露头角,成员从首次会议十余人增至两年后315人。
洛克伍德说,州政府原计划在Camperdown建100套公寓是巨大浪费,他们发起请愿获医疗人士支持,今年2月政府修订计划改建500套住房,至少由200套给基本工作者,此类胜利带给YIMBY希望,大家会继续为相关人群而战。
不过批评者指责YIMBY助开发商获利、侵蚀当地特色。
而新公寓大楼的品质低劣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,尤其是在Opal Towers和Mascot Towers的缺陷导致居民撤离和多年的问题之后,更加引人关注。
YIMBY表态说与开发商无联系,许多人是因住房条件差而采取行动。比如YIMBY悉尼成员莱利因市区房价高在外郊购房,利率上升后重返工作,因通勤每周仅能见女儿三天;联合创始人内伯是单身母亲兼城市规划师,她在Hunter’s Hill Council审议Gladesville总体规划会议上称,希望规划能增加住房,让她有望买得起房。
Hunter’s Hill信托基金会的加拉德认为Gladesville高楼开发与周边不符且开创了一个危险先例。
最终19层高楼规划获通过,虽未达YIMBY期望但鼓舞其继续争取住房。
希森说,YIMBY通过活跃于社群媒体并出现在主流媒体上,为特定开发项目辩护,成功地吸引了公众对其事业的关注,但是要让住房更实惠,需要一系列政策变革,增加一些住房会带来一些变化,但远不及帮助那些目前因住房成本而感到压力的人们。
虽然媒体经常报告住房危机、政府也在简化审批,但是新房建设仍滞后,澳统计局称未来一年新房需求25万套,实际仅17万套。三月澳洲房屋均价首超百万。(王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