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每年的4月25日,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会举国肃立,纪念在战争中英勇牺牲与服役的军人。这一天,既是ANZAC精神的象征,也是一部多元族裔共同书写的国家记忆。如今,越来越多来自华人社区的身影走入公众视野,肩扛记忆的火炬,用脚步诉说沉默的历史,用行动传承无声的荣耀。
一、悲壮的战役,铸就国家精神
加里波利战役,是一战中协约国企图突破奥斯曼帝国防线的重要战役,虽以失败告终,却在澳大利亚人的国家记忆中,深深地刻下了「ANZAC精神」——勇气、牺牲、友爱、平等与忠诚。
正是这场战役,使得澳大利亚首次以独立姿态走上世界舞台。士兵的鲜血凝结成国家认同的基石,家国情怀与牺牲精神在民族意识中根植发芽,成为澳洲精神的核心部分。
而在那烽火连天的记忆深处,曾有一群面孔与主流不同的战士——他们是华裔士兵。他们曾与白人战友并肩作战,却在战后被历史的尘埃掩埋。
二、沉默的贡献:那些被忽视的华裔战士
历史并未总是公正。一战期间,澳军有明文规定,非白人不得参军。许多心怀忠义的华裔青年,为了获得从军资格,不得不更改姓名、隐瞒族裔背景,甚至冒著随时被除名的风险,只为参战保国。
其中最传奇的一位,是母亲为中国人、父亲为英国人的 William 「Billy」 Sing。这位年轻人曾在加里波利战场上创下单人狙杀超过200名敌军的惊人成绩,被誉为「死亡幽灵」,成为协约国中的传奇狙击手。
他在战壕中冷静如冰,为战友挡住枪口,却在和平年代孤独老去,寂寂而终。他的荣光未被铭记,他的名字一度沉入尘封的卷宗。今天我们再次提起他,并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孤胆英雄,而是唤起对所有华裔参战者的集体记忆。
他们,是被遗忘的脊梁。他们用生命参与了这个国家的诞生,却在镌刻国家历史的碑文中,被隐去姓名。
三、荣耀的延续:华人后代的纪念之行
2025年,是加里波利战役110周年,也是二战胜利80周年。在悉尼ANZAC Day的游行中,一支特殊的方队再次步入人们视野——「二战中国老兵后代」组成的华人纪念队伍。
这一传统,始于2015年。由「抗战后代联谊会」发起的队伍,自那年起除疫情期间外年年参与游行。联谊会会长孟京生表示:「我们不是来争取荣耀,而是来守护记忆。我们用脚步走出一段沉默的历史。」
这支队伍中,有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后人,也有国民党抗战军人的子孙。他们的父辈曾在中国战场上浴血奋战,抵抗日本侵略;而他们,如今在异国他乡接过传承的旗帜,用英勇与尊严,完成一次跨越国界的精神接力。
今年的游行中,共有62位华人后代参队,其中近十人为第三、第四代,最年幼者年仅四岁。多组家庭三代同行,祖孙同列,成为最温暖而动人的画面。
四、血脉相传,和平之种
清晨,华人方队准时集结。他们身著整洁得体的服装,手持旗帜标语:「Descendants of Chinese Veterans – WWII」。在军乐声中,他们步伐整齐,神情庄重地走过两三公里的游行路线。
路边的民众频频鼓掌致意,高呼:「Thank you!」、「Well done!」;许多退伍军人向他们敬礼。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全程直播这支特别方队。作为少数非英联邦背景的游行团体之一,他们被安排在盟国集团中靠前的位置,显示了澳洲社会对华人贡献的日益认可。
「红二代」海伦的父亲是一位老革命前辈,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。她胸佩罂粟花,还特意带著年仅五岁的外孙女媛媛走完全程。她说:「我想让她从小就明白,我们的和平,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。」许多家长亦表达相同心愿:让孩子在庄严仪式中学会尊重历史,理解担当,体会民族自豪感。
75岁的Jason,在ANZAC Day的清晨比谁都早抵达。他身穿一套泛旧却熨得笔直的绿色军装,脚踏军靴,斜挎一只绿色帆布军包,神情严肃、步伐铿锵。站在华裔军人后代的行进队伍里,他格外醒目,也格外动人。
Jason的军旅生涯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。他经过道道关卡从泰山脚下的农田里光著脚板乘闷罐火车来到北京,在警卫部队服役整整十五年,从一个小通讯员、文书、班长、干事、股长、营教导员,一步步晋升为团级军官,是当时年纪最轻的指挥官之一。他经历过艰苦的「深挖洞」和华北朱日和演兵场的沙场野战训练,也参与过毛主席追悼大会的警卫任务。那段岁月,锻造了他坚毅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。
退役后,他投身新闻事业,与总理聊国事,与百姓啦家常,用手中的另一只枪——笔,为国家建设、人民幸福鼓与呼。后因独生女远嫁澳洲,他与老伴选择举家迁往悉尼。异国他乡初来乍到,语言不通、文化隔阂,他曾沉默、曾迷惘。但他说,是军人的那份韧劲支撑著他一步步走进新的生活,也逐渐理解了「家」的真正含义——不止是血缘连结的住所,更是能与所居之地共情共生的情怀。
Jason夫妇与女儿一家同住,在悉尼南区的一栋独立屋里。女儿在新洲特警局工作。有两个孙辈儿女。一家人相敬如宾,生活清简而温暖。他最疼爱9岁的外孙女诺诺和5岁的外孙子澜澜,祖孙三人常常一起读书、看画展、听故事,像是融洽的小战友。
这次参加ANZAC Day游行,Jason本想带两个小宝贝一同前往。他希望他们能亲眼见证这段历史、体会这份荣光。但遗憾的是,姊弟俩前几日都著了凉,咳嗽未愈。出门前,诺诺还是坚持从屋里跑出来,将雨伞递到姥爷手中,小澜澜则蹲在地上给姥爷提鞋、系好鞋带,一板一眼,像模像样。「姥爷,走慢点,我们在电视上看你!」他们在门口齐声说。
Jason眼中一热。他知道,孩子们的感冒阻止了他们同行,却阻止不了传承的心意。他说,孩子们学校里每年都有ANZAC Day的纪念活动,但她们问的那些问题——「姥爷,为什么要纪念战争?」、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也要参加澳洲的纪念日?」——让他思考良久。
这也是他首次参加ANZAC Day游行。他曾在唐人街拜谒过华裔军人纪念碑,也曾认真阅读澳洲空军中校刘成勋的事迹——那些为澳洲效命的华人军人,无一不是用血肉之躯书写忠诚与奉献。他说:「如果不记得他们,我们也会被历史忘记。」
当天的游行,Jason一路走得坚定。他没有旗帜,也没有勋章,但他用一身旧军装,走出了一条家国之路。他说,能与这么多华人后代一起同行,是他来澳洲后最激动、也最骄傲的一天。
「我是中国军人,这是我来澳洲后最有意义的一天。」他语气坚定,目光灼灼。
一次游行,不仅是缅怀仪式,更是传承课堂。
五、我们是不可缺席的参与者
ANZAC Day,不仅仅是澳新两国的纪念日。对于身处这片土地的华人而言,它也是铭记先辈贡献、表达忠诚与敬意的重要时刻。
正如孟京生会长所说:「我们虽在海外,但血脉与记忆从未断裂。我们身上的中国魂、澳洲心,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双重身份,也是我们要守护的文化根脉。」
在那段历史中,中国与澳洲曾为盟友,共抗法西斯。今日,两个国家的人民再度在纪念中并肩,彼此致敬,正是对历史最深情的回应。
华人社区的参与,不仅是文化认同的体现,也是中华文化温柔传播的方式。抗战老兵的后代,以沉稳的步伐与庄严的仪式,将中华民族的坚韧、忠诚、牺牲与信仰,镌刻在澳洲的纪念之路上。
他们向世界传递一个永恒的理念:
记住,才能继承;铭记,才有未来。
谨以一首《七律·步行纪念日感怀》为念:
遥忆烽烟百载尘,异乡遗烈有斯人。
曾将热血洒寰宇,也向寒星寄故亲。
裔续丹心行列里,魂归青史典章真。
东西两脉同襟抱,不负先灵不负春。
澳洲军人代表在纪念仪式上。黎明前的纪念仪式现场。长眠吧,为和平捐躯的英雄们。1915年4月25日清晨4点左右,纽澳军团在格利波里的一个小海湾(后被起名叫ANZAC湾)登陆。前赴后继,为保卫和平永远前进。游行结束,Jason与澳洲新兵学员合影。.tdi_106{position:relative!important;top:0;transform:none;-webkit-transform:none}.tdi_106,.tdi_106 .tdc-inner-columns{display:block}.tdi_106 .tdc-inner-columns{width:100%}.tdi_106{margin-top:30px!important}.tdi_106 .td_block_wrap{text-align:left}.tdi_108{vertical-align:baseline}.tdi_108 .vc_column-inner>.wpb_wrapper,.tdi_108 .vc_column-inner>.wpb_wrapper .tdc-elements{display:block}.tdi_108 .vc_column-inner>.wpb_wrapper .tdc-elements{width:100%}.td_block_separator{width:100%;align-items:center;margin-bottom:38px;padding-bottom:10px}.td_block_separator span{position:relative;display:block;margin:0 auto;width:100%;height:1px;border-top:1px solid #EBEBEB}.td_separator_align_left span{margin-left:0}.td_separator_align_right span{margin-right:0}.td_separator_dashed span{border-top-style:dashed}.td_separator_dotted span{border-top-style:dotted}.td_separator_double span{height:3px;border-bottom:1px solid #EBEBEB}.td_separator_shadow>span{position:relative;height:20px;overflow:hidden;border:0;color:#EBEBEB}.td_separator_shadow>span>span{position:absolute;top:-30px;left:0;right:0;margin:0 auto;height:13px;width:98%;border-radius:100%}html :where([style*=’border-width’]){border-style:none}.tdi_110{margin-top:0px!important;margin-bottom:-10px!important}.tdi_111{margin-bottom:0px!important}.vc_column_text>.td-element-style{z-index:-1}.tdi_111,.tdi_111 p{font-family:Noto Sans TC!important}
分享 / Share :